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小老糊涂

生活的快乐,一箪食而已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半醉笑说贪嗔痴,一杯饮尽爱哀愁。 一壶清茶, 两盏浊酒, 置身俗世洪流, 欲与三两知己, 问人生几何? 却道, 明月几时有?

【引用】临”和“摹”交替进行是最好的学书方法  

2011-02-15 16:09:24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这个星期天,一位初学者来到乱石斋,说是要讨教有关学习书法方面的问题,认为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临摹,还是感到写的不如原作。其实,对于学习书法的问题,每个人的体会各不相同,所以得出的经验也就不同,那么,对于我个人来说,也只能是谈些个人的感受罢了。我以为,从前人的学书经验来看,最好的方法是“临”和“摹”交替进行。何谓“临”?就是拿纸放在碑帖旁边,观看字的形势、笔划来写。何谓“摹”?就是拿薄纸蒙在碑帖上照着字形笔画来写,或者蒙上薄纸以后,先用双钩线将字形描下来,然后移开薄纸再照着写,这也叫双钩临摹。如果不用双钩线,只有单线先钩画,然后移开照着写,则叫单钩临摹。一般来说,临和摹最好交替进行,这样效果比较好,我记得宋代姜夔在《读书谱》中说:“临书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,摹书易得古人位置,而多失古人笔意。”这话说的很有道理,所以,如果两种方法交替使用,则位置、笔意皆容易接近于原碑帖,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勤临摹,就慢慢可以做到“几欲乱真”了。另外,还是初是勇气,处是本意,因为我也曾做过学生,我也曾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学习艺术,反正成熟不是太有必要。我这人重师道,却烦规矩,尤其认为严谨的做人之外,便可极尽艺术的放松。不放松,就总无法让自己改变别人既成的办法,如果不放松,就无法给自己与别人留一点想象与批评的空间,也就会引出许多的闲言碎语。这么多年来,我在临摹古人作品时,面对别出心裁的点画和结体时,常常会将他们遮住,想一想,如果我来写,会处理成什么形式,然后两者相比较,结果往往出乎意料,发觉自己的想像力太贫乏,胆魄太小,由此深受启发。让自己和名碑面对同一问题,去思考去解答,然后找出差距,见贤思齐,获得提高,这是一个很好的临摹方法。程子说:“学者须将《沦语》诸弟子问处始作自己问,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,自然有得,虽孔孟复生,不过以此教人”,可见古人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读书的。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,学书法的人,应该尽可能想办法多看古人名迹,事情忙的时候,停它三天五天,这叫作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,是很难有进展的,倒不如细水长流,每天抽一点时间阅读练习,效果会好得多。至于“字无百日功”,作为给初学书法的人一种鼓励之言是可以的,但它断乎不是真理!根据绝大多数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的经验,大概学书法至少要经过两三年不断的努力,才能打好初步基础,如若要成就更高,那还要继续花许多年的时间。

   临摹必须要有感觉,具体来说,就是将思想感情注入到笔墨形式,笔墨形式又反馈于思想感情,通过双向互动的关系,将临摹行为变成一种理想与实现不断往复的实证过程。临摹时如果没有这种双向互动感觉,不如不写。感觉的强弱决定临摹效果的大小。

   临摹的过程一方面不断积累,不断充实,另—方面又不断地象那吒那样“拆骨还父,拆肉还母”,吐故与纳新是同一个过程。纳新时应当“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”,吐故时为避免经常发生的将婴儿一起泼出的现象,应当要“步步回头,时时顾祖一个人只知道临古,不知道创造,即使临的再象,也不能算书法家,因为书法家必须是对传统有批判精神的人,必须是能够提出自己审美见解的人,而且,越是深刻的观念和见解的人越是来自不易,越是不能被俗众所理解,因此真正的书法家常常是最辛苦的最有勇气的人。这就是我对临与摹的理解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2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